關鍵字研究
本計畫在文獻回顧、訪談的基礎上,透過關鍵字研究的方式,以期打破領域框架,綜合性地分析該年代的豐沛的創作生產場景,並尋找跨越領域限制的問題意識。
 
正因為臺灣的「跨領域」是整合不同領域來進行實驗,或透過實驗加以整合,相應於創作過程而開展的樣貌,並非以結果為標的,因此,僅僅著眼於作品或許會遺漏人物、事件本身的跨域能動性,並與真正能體現臺灣「跨性」(transness)特質的節點失之交臂。為了找到體現臺灣「跨性」的研究對象,各領域關鍵字在整理之後進行交集運算。
 
關鍵字在經過交集運算的初步篩選之後,逐漸出現可供分析的「造型性」(plasticité),在此,「造型性」不是傳統脈絡延伸出來的變形,而是介於新發現的過去與當下脈衝擠壓之間的「裂隙」。關鍵字在匯集、討論之後,得到數個關鍵字群,關鍵字群接續被聚焦為更明確的問題意識,最終成為下列18個關鍵字群,作為本計畫用以理解、分析臺灣八〇年代社會及文化生產樣貌的工具。
顯示全部關鍵字
《光陰的故事》

1982 年,由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領軍,將《光陰的故事》包裝成表揚國民政府的政宣電影,以通過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 作會審定,並交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 張毅這四位或剛留學歸國、或從事小說創作、 尚未拍攝過劇情長片的導演,以約四百五十萬的小成本,製作完成由四段影片《小龍頭》、《指望》、《跳蛙》、《報上名來》組成的「集錦式電影」,以素樸、寫實手法呈現台灣社會氛圍和人生成長歷程。該片與《兒子的大 玩偶》(1983)一同拉開台灣新電影序幕,並以台灣第一部藝術電影進行宣傳。當時李國修、李立群等「蘭陵劇坊」成員、資深演員張艾嘉皆為劇中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