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研究
本計畫在文獻回顧、訪談的基礎上,透過關鍵字研究的方式,以期打破領域框架,綜合性地分析該年代的豐沛的創作生產場景,並尋找跨越領域限制的問題意識。
 
正因為臺灣的「跨領域」是整合不同領域來進行實驗,或透過實驗加以整合,相應於創作過程而開展的樣貌,並非以結果為標的,因此,僅僅著眼於作品或許會遺漏人物、事件本身的跨域能動性,並與真正能體現臺灣「跨性」(transness)特質的節點失之交臂。為了找到體現臺灣「跨性」的研究對象,各領域關鍵字在整理之後進行交集運算。
 
關鍵字在經過交集運算的初步篩選之後,逐漸出現可供分析的「造型性」(plasticité),在此,「造型性」不是傳統脈絡延伸出來的變形,而是介於新發現的過去與當下脈衝擠壓之間的「裂隙」。關鍵字在匯集、討論之後,得到數個關鍵字群,關鍵字群接續被聚焦為更明確的問題意識,最終成為下列18個關鍵字群,作為本計畫用以理解、分析臺灣八〇年代社會及文化生產樣貌的工具。
顯示全部關鍵字
葛羅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

葛羅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生於1933年,其劇場理論如貧窮劇場(poor theatre)著重演員與觀眾的關係,減弱其他戲劇元素,並追求「本質」之探詢。1984至1986年間,陳偉誠與劉靜敏獲選進入葛羅托夫斯基「客觀戲劇計畫」受訓,學成歸國後,將葛氏訓練方法引進台灣。爾後分為兩條脈絡,陳偉誠加入黃承晃成立之「人子劇團」,劉靜敏創辦「優劇場」,在台灣小劇場中造成葛氏訓練系統的風潮,其系統化且完整的演員訓練體系,填補八〇年代缺乏身體訓練方法的台灣小劇場,凸顯表演者身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