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研究
本計畫在文獻回顧、訪談的基礎上,透過關鍵字研究的方式,以期打破領域框架,綜合性地分析該年代的豐沛的創作生產場景,並尋找跨越領域限制的問題意識。
 
正因為臺灣的「跨領域」是整合不同領域來進行實驗,或透過實驗加以整合,相應於創作過程而開展的樣貌,並非以結果為標的,因此,僅僅著眼於作品或許會遺漏人物、事件本身的跨域能動性,並與真正能體現臺灣「跨性」(transness)特質的節點失之交臂。為了找到體現臺灣「跨性」的研究對象,各領域關鍵字在整理之後進行交集運算。
 
關鍵字在經過交集運算的初步篩選之後,逐漸出現可供分析的「造型性」(plasticité),在此,「造型性」不是傳統脈絡延伸出來的變形,而是介於新發現的過去與當下脈衝擠壓之間的「裂隙」。關鍵字在匯集、討論之後,得到數個關鍵字群,關鍵字群接續被聚焦為更明確的問題意識,最終成為下列18個關鍵字群,作為本計畫用以理解、分析臺灣八〇年代社會及文化生產樣貌的工具。
顯示全部關鍵字
金穗獎

1977年,由當時的「電影基金會」公布設立,隔年開放徵件至今,旨在獎勵國內優良影像創作,涵蓋劇情、紀錄、動畫、實驗出。新電影促成當時不同領域專業人才的聚片類型。八〇年代初期投件作品多為八釐米及十六釐米,至第十二屆(1989)始接受錄影帶類作品。此獎項可提供創作者作為迴避電檢審查、金馬獎單一化標準和以較低成本製作的創作發表平台。當時獲獎者多為日後持續深耕於業界的工作者,如導演王菊金、柯一正、萬仁、曾壯祥、麥大傑和因外國人身分而借名投件的杜可風,後期有蔡明亮、李安等人;電影工作者如井迎瑞、李道明、黃玉珊,和朝不同領域發展的創作者如藝術家高重黎、廣告導演陳宏一,動畫創作者杲中孚、石昌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