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研究
本計畫在文獻回顧、訪談的基礎上,透過關鍵字研究的方式,以期打破領域框架,綜合性地分析該年代的豐沛的創作生產場景,並尋找跨越領域限制的問題意識。
 
正因為臺灣的「跨領域」是整合不同領域來進行實驗,或透過實驗加以整合,相應於創作過程而開展的樣貌,並非以結果為標的,因此,僅僅著眼於作品或許會遺漏人物、事件本身的跨域能動性,並與真正能體現臺灣「跨性」(transness)特質的節點失之交臂。為了找到體現臺灣「跨性」的研究對象,各領域關鍵字在整理之後進行交集運算。
 
關鍵字在經過交集運算的初步篩選之後,逐漸出現可供分析的「造型性」(plasticité),在此,「造型性」不是傳統脈絡延伸出來的變形,而是介於新發現的過去與當下脈衝擠壓之間的「裂隙」。關鍵字在匯集、討論之後,得到數個關鍵字群,關鍵字群接續被聚焦為更明確的問題意識,最終成為下列18個關鍵字群,作為本計畫用以理解、分析臺灣八〇年代社會及文化生產樣貌的工具。
顯示全部關鍵字
北美館

198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成立,為台灣首座公立現代美術館。在競賽展類項 中,以「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最具代表性,其積極帶動台灣現代繪畫發展,也間接主導了台灣八〇年代藝術主要流派。在文化建設的脈絡中,北美館可視為繼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來,政府機構從尋求中華正統的努力,逐漸轉入現當代思維表現的重要契機。此外,戰後至七〇年代末,社會大眾獲取歐美藝文新知的主要場所為美國新聞處(台美斷交後,改名為美國文化中心),而北美館的成立,部分取代了過往美國文化中心所扮演的角色。位於中山北路的北美館,舊址亦曾為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總部。這些變遷的過程,使得北美館也背負著冷戰歷史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