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研究
本計畫在文獻回顧、訪談的基礎上,透過關鍵字研究的方式,以期打破領域框架,綜合性地分析該年代的豐沛的創作生產場景,並尋找跨越領域限制的問題意識。
 
正因為臺灣的「跨領域」是整合不同領域來進行實驗,或透過實驗加以整合,相應於創作過程而開展的樣貌,並非以結果為標的,因此,僅僅著眼於作品或許會遺漏人物、事件本身的跨域能動性,並與真正能體現臺灣「跨性」(transness)特質的節點失之交臂。為了找到體現臺灣「跨性」的研究對象,各領域關鍵字在整理之後進行交集運算。
 
關鍵字在經過交集運算的初步篩選之後,逐漸出現可供分析的「造型性」(plasticité),在此,「造型性」不是傳統脈絡延伸出來的變形,而是介於新發現的過去與當下脈衝擠壓之間的「裂隙」。關鍵字在匯集、討論之後,得到數個關鍵字群,關鍵字群接續被聚焦為更明確的問題意識,最終成為下列18個關鍵字群,作為本計畫用以理解、分析臺灣八〇年代社會及文化生產樣貌的工具。
顯示全部關鍵字
志文出版社

1967年,張清吉創立志文出版社,其前身為提供租書、舊書交易及獨立出版的長榮書店,李敖、秦賢次、林衡哲等人都是常客。在林衡哲的勸說及收到他自行翻譯的《羅素回憶集》 和《羅素傳》後,張清吉決定轉型為出版社。上述兩本書也開啟「新潮文庫」書系,並得到般海光、陳鼓應、曹永洋等人的支持,進而引介更多譯者加入譯書的行列。接續的「新潮大學叢書」更成為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材。除了國外翻譯書,由楊牧編選的「新潮叢書」則為志文出版社開闢華語寫作的平台,作家包括:施淑青、王文興、鄭愁予、顏元叔等人,其中,劉大任的《紅士印象》因作者在美參與保釣運動會遭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