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研究
本計畫在文獻回顧、訪談的基礎上,透過關鍵字研究的方式,以期打破領域框架,綜合性地分析該年代的豐沛的創作生產場景,並尋找跨越領域限制的問題意識。
 
正因為臺灣的「跨領域」是整合不同領域來進行實驗,或透過實驗加以整合,相應於創作過程而開展的樣貌,並非以結果為標的,因此,僅僅著眼於作品或許會遺漏人物、事件本身的跨域能動性,並與真正能體現臺灣「跨性」(transness)特質的節點失之交臂。為了找到體現臺灣「跨性」的研究對象,各領域關鍵字在整理之後進行交集運算。
 
關鍵字在經過交集運算的初步篩選之後,逐漸出現可供分析的「造型性」(plasticité),在此,「造型性」不是傳統脈絡延伸出來的變形,而是介於新發現的過去與當下脈衝擠壓之間的「裂隙」。關鍵字在匯集、討論之後,得到數個關鍵字群,關鍵字群接續被聚焦為更明確的問題意識,最終成為下列18個關鍵字群,作為本計畫用以理解、分析臺灣八〇年代社會及文化生產樣貌的工具。
顯示全部關鍵字
文學論戰

七〇年代在回歸現實風潮下,知識份子訴求政治改革與重新認識日治時期歷史,出現以寫實主義、社會關懷為導向的鄉土文學運動,但招致部分人士質疑為地方主義與工農兵文學。1977 年,以王拓、銀正雄、朱西甯於《仙人掌雜誌》發表文章為始,官方派與鄉土派作家陸續加入論戰,最後以1978年「國軍文藝大會」定調為反共團結後暫時停息。不過鄉土派內部統獨立場的歧異也於此次論戰浮現,形成北陳(陳映真)南葉(葉石濤)分庭抗禮之態,1981年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表達出台灣文學未來將發展為邊陲文學的擔憂,以及 1983年侯德健赴中國的事件,將統獨問題檯面化,是為台灣意識 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