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研究
本計畫在文獻回顧、訪談的基礎上,透過關鍵字研究的方式,以期打破領域框架,綜合性地分析該年代的豐沛的創作生產場景,並尋找跨越領域限制的問題意識。
 
正因為臺灣的「跨領域」是整合不同領域來進行實驗,或透過實驗加以整合,相應於創作過程而開展的樣貌,並非以結果為標的,因此,僅僅著眼於作品或許會遺漏人物、事件本身的跨域能動性,並與真正能體現臺灣「跨性」(transness)特質的節點失之交臂。為了找到體現臺灣「跨性」的研究對象,各領域關鍵字在整理之後進行交集運算。
 
關鍵字在經過交集運算的初步篩選之後,逐漸出現可供分析的「造型性」(plasticité),在此,「造型性」不是傳統脈絡延伸出來的變形,而是介於新發現的過去與當下脈衝擠壓之間的「裂隙」。關鍵字在匯集、討論之後,得到數個關鍵字群,關鍵字群接續被聚焦為更明確的問題意識,最終成為下列18個關鍵字群,作為本計畫用以理解、分析臺灣八〇年代社會及文化生產樣貌的工具。
顯示全部關鍵字
《芬芳寶島》

《芬芳寶島》為中視於1975年和1980年,分為二季播映的鄉土紀實影集。由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發起,強調深入報導和人文關懷的視角,其中對於「鄉土」的再現,呈現當下時代進步的軌跡與傳統生活、儀典的對照關係,被認為是台灣重要的「鄉土紀錄片」,亦反映當時本土意識的萌生。該系列影片以十六釐米膠卷拍攝,其中,《大甲媽祖回娘家》(1974)、《淡水暮色》(1975)、《咚咚響的龍船鼓》(1975)等片由黃春明導演,張照堂擔任攝影;王菊金導演的《烏魚來的時候》(1977)更曾獲金馬獎優等紀錄片獎。但因當時政治力介入媒體、影像尺度解放未盡等現實條件,這些影片當時僅能以國語配音播出,而汪瑩《中央市場的一天》(1974)則因暴露市場髒亂的畫面而遭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