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意識的轉向
#主題論壇
繪畫意識的轉向

臺灣.八○.自我啟蒙技術: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研究計畫

「繪畫意識的轉向」主題論壇

 

時間:2021年12月20日(一)下午2:30-4: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主持人:王俊傑、黃建宏

與談人:吳天章、盧怡仲、楊茂林、李民中、楊智富

 

一、前言:

 

這項邀請出自一項發展中的研究計劃,期望能夠探詢台灣1980年代「跨領域」藝文發展中的相關線索,藉此拼構出人與各種關係所形塑出來的創造力和創造能量是如何得以產生。以往的歷史詮釋框架,大多不出跟隨或是模仿歐美藝術史與藝術研究的架構,這種移植的「專業建構」常常無法深刻連結我們和環境的經驗、直觀與感情。在台灣,「藝術」既是現代性的進程,更是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面對現代性所激勵出來的存在狀態和回應,若要了解台灣總體當代藝術發展的脈絡及動力,則需要回到歷史脈絡,透過許多訪談調查以及研究書寫來進一步理解。從1960年代以降,文學思潮、電影研究和劇場研究介入到視覺藝術世界;1970年代末,以「文化」為名推動各種跨界對話;1980年代,各種創作者之間的連結和實驗,而進入到構思打造公共空間和場域的社會性階段;乃至於1990年代後,「數位科技」造成人類社會的全面影響,創造能量不斷受到文化與歷史、科技與產業、社會與政治的交互影響。

 

1980年代是視覺藝術從「美術」跨越到「現代藝術」的標誌性時刻,延續1970年代對於在地文化的大量搜集與爬梳,以及歐美現代藝術資訊的引入,時值政治面對國際局勢轉折的重要時刻,而在台灣匯聚出巨大多樣的能量,但同時間也在戒嚴政治逐漸鬆動之際,讓許多抑鬱情感和渾沌未明的狀態藉由寫實繪畫、行為表演、紀實攝影、裝置藝術和實驗劇場而得以表達,非常期望您的賜教,能與我們分享您在八十年代或面對八十年代的相關經驗。  

 

二、題綱

 

1970、1980年代以來,臺灣在對外及對內都遭遇到巨大的政治變化,國際政治上,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及接續一連串的外交挫敗,使執政上轉向「本土化」,「中華民國台灣化」亦逐步被啟動;國內政治上,黨外運動、各種議題的社會運動及社會重大事件,如中壢事件(1977)、美麗島事件(1979)、林義雄滅門血案(1980)、十信案(1985)、520農民運動(1988)等,使積蓄已久的民間力量在1987年解嚴前夕爆發。上述的政治、社會變遷,也造成臺灣美術內部的變化,越來越多反應、批判現實的作品出現,同時推進對文化自主性的思考,並透過畫會組織、空間營運等方式,開啟更多元的平台。除了政治、社經變遷之外,八十年代重要的藝術公私機構建立也對藝術環境造成影響,如198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1988年「臺灣省立美術館」創立開啟的「美術館時代」,以及八十年代末因經濟成長所開啟的「畫廊時代」,都揭示了政策與商業對產業的影響;此外,從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歸國的學人、藝術家們,也從譯介與自身的創作實踐中,帶入不同的能量。

 

  1. 可否描述一下您對1980年代的整體看法和曾參與的工作狀況?例如對於整體社會氛圍、創作環境的觀察,以及不同領域之間交流的情形等。
  2. 相較於直接自國外藝術學院學師及接觸展演事件的「海歸派」,被歸類在「土雞派」的創作者們,在八十年代得到的影響來源有哪些(思潮、翻譯、閱讀⋯⋯等等)?
  3. 上一輩的藝術家(如李仲生、林壽宇)對八十年代的作品風格、畫會組織都有重要的影響。相對於延續抽象繪畫的藝術家們,您如何看待自己在創作上與上一輩的傳承與背離?
  4. 八十年代出現許多藝術家團體及組織,有些是以藝術學院為主集結而成的團體,如:「101現代藝術群」(1982)、「笨鳥藝術群」(1982)、「台北前進者畫會」(1984)、「新粒子藝術群」(1984)等;有些是以師承或形式仿效為主集結而成的團體或展出,如:「饕餐現代畫會」(1981)、「現代眼畫會」(1982)、「異度空間」(1985);或是以藝術空間為主的組織,如:「現代藝術工作室(SOCA)」(1986)、「伊通公園」(1988)、「2號公寓」(1989)等。請問您對當時畫會組織蓬勃發展的現象有什麼樣的觀察?自立組織的必要性從何而來?
  5. 謝東山認為,七〇年代超寫實繪畫熱潮過後,八〇年代則呈現了由林壽宇的「低限主義」與一〇一繪畫群的「新表現主義」,兩種主要的創作形式方向,將臺灣繪畫帶向全然不同的發展途徑,前者結合複合媒材及現成物進行幾何造型的當代演繹,後者則透過圖像寓言、符號元素等進行意象傳達,此兩種途徑皆與過往學院、官方主流具有明顯的區隔。您怎麼看這樣的分析方式?一〇一繪畫群當時是如何發展此種繪畫語言?在內容或形式上又是如何取材創作?同時,當時對「低限主義」的創作有何想法?
  6. 八〇年代美術館開始成立,畫廊市場也在經濟蓬勃下快速成長,是否可分享當時對這兩種不同體制的參與、觀察與想法?